“航天產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咱們干總裝的,手里握著的是國之重器,容不得半點馬虎!”航天三院159廠的總裝車間里,總裝班組長婁師父一口京腔,手指輕輕叩了叩操作臺上的零部件。
這一幕瀟灑、老練的“總裝范兒”,徹底烙印在了徒弟小辛的腦海里。“那是我總裝職業生涯的第一課,師父的話我永遠不會忘記。”
“四維培養”
初次面對這位“三院技術能手”,有著資深總裝、電裝、調度工作經驗的“全能”導師,小辛內心很忐忑。
而婁師父早已為徒弟量身定制了一套“四維培養法”——從職業道德、技術知識,到質量管控、實操技能,層層遞進,嚴絲合縫。
“航天裝配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必須零缺陷。”婁師父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帶著徒弟從最基礎的多余物防護教起,手把手示范各種電連接器插接到位的標準。
婁師父要求小辛對待每一項工作都要靜下心、坐得穩、站得住,不只看表面現象,而是將“看”作為行動的指導,將“做”作為提升的途徑,以問題案例為警示,深刻感受對質量管控到位、實踐操作到位的含義:不放過每一件小事,不錯過每一個細節。
師父的嚴謹和精益求精,讓小辛從一開始的不適應,逐漸沉淀為刻在骨子里的職業習慣。
“死磕到底”
婁師父的教學里,既有老一輩的“執拗”,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他獨特的“三練三考”——練基本功、練應變力、練系統思維,考精度、考速度、考協作,讓小辛在很短的時間內“脫胎換骨”。
在一次產品對接任務中,面對毫米級的裝配誤差要求,小辛反復調試仍不得要領,有些心灰意冷。
婁師父沒有直接上手,而是遞給他一本《航天飛行器總裝工藝案例集》:“問題在手上,根子在腦子里。翻到37頁,看看以前老師傅們是怎么處理棘手難題的。”
那天深夜,師徒二人對著圖紙推演了多套方案,最終用“反向補償法”破解難題。過后,婁師父拍著徒弟肩膀笑道:“航天人最怕的不是遇到難題,而是在困難面前缺少那股‘死磕到底’的勁兒,一定要敢于面對挑戰!”
“青出于藍”
在婁師父“嚴師+戰友”式的培養下,小辛迅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總裝骨干。特別是他身上有一股“青出于藍”的創新銳氣。
在一項產品復雜關鍵工序中,小辛創新性地提出了采用“柔性工裝適配方案”,成功解決了難題。他還結合多次裝配經驗,與設計人員、工藝人員共同調整確定了設備安裝時機,優化了工藝流程,大大提高了裝配效率。經此一役,婁師父對眼前這位徒弟更加充滿期待:“航天事業是接力賽,我把火炬交給你,你得保證讓它燒得更旺。”
近年來,小辛不僅斬獲“三院總體裝配鉗工技能競賽第一名”,還獲得北京市第六屆職業技能大賽總體裝配工第八名。當接過“三院年度質量信得過職工”證書時,小辛感慨:“師父常說‘航天質量是信仰’,現在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這句話的分量。”
如今,婁師父依然活躍在總裝一線,而小辛也開始帶起了自己的“小徒弟”。
一線手記:
婁師父與小辛師徒的故事,讓我讀懂了“以質量保進度”的航天密碼。質量與進度,如天平兩端,嚴苛標準與緊迫交付都不容有失。
婁師父用“四維培養法”錘煉小辛的責任心,毫米級誤差前“死磕到底”的攻堅,更是責任的生動詮釋。如今,小辛也開始帶徒,這場質量與匠心的接力,正托舉著中國航天不斷向前。(文圖/葛欣 劉景志 海報/張彤 杜宜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