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際泛起橙紅色的光輝,轟鳴聲中,一道璀璨的尾焰如利劍般劃破戈壁的長空。“成功了!”團隊成員們望著天空,激動地擁抱歡呼。
面對復雜的產品研制工作,航天科工六院41所青年設計團隊集智攻關、獨辟蹊徑,憑借自主創新技術實現了預定目標,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創新至上
“用戶對產品性能的要求極為苛刻,這無疑是一場需要進行自我迭代的挑戰。”項目負責人張總坦言。
這項艱巨的任務,被交給了一支年輕的團隊——團隊中,青年占比超過80%。
自接到任務的第一天起,團隊便開啟了倒計時模式。
為達成任務目標,團隊需對多個關鍵部件展開優化設計,并在多項材料及制造工藝中集成應用創新技術。從總體設計研究室到生產車間,各系統緊密協作,大量的分析計算與試驗測試同步推進。
牽一發而動全身,無論是總體設計師還是分系統設計師,大家都密切關注著設計狀態、數據表現以及新產品的性能表現。
一條條進展動態振奮著眾人。每個系統的隊員都施展了自己的“看家本領”,歷經多輪迭代優化,持續雕琢著創新方案。
“祖國有需要,而我們正值青春,那就讓我們憑借智慧與汗水去達成這一目標!”身為青年骨干設計師,葉組長引領著更為年輕的隊員們,從設計根源深入鉆研技術原理,持續探尋突破點。
當在關鍵節點遭遇“攔路虎”時,葉組長會同隊員對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并深入生產一線,精準確定產品狀態,最終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確保任務得以順利推進。
奮發向上
隨著研制工作的逐步推進,項目進度愈發緊張。不過,團隊里的年輕設計師們充分展現出了敢于迎難而上、勇于挑戰新事物的優勢。
剛入職一年的小尚,毅然決然地接受了新的任務要求。他堅定地表示:“我不怕,沒經驗就去學,不會的就去問。”為了完成任務,他研讀了大量專業書籍和資料,不厭其煩地開展多輪分析計算,始終如一地為團隊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王博士加入團隊之際,恰逢產品研制的關鍵時期。置身于緊張嚴整的工作氛圍中,他感慨地說:“在航天事業里,每個崗位都容不得半點誤差。”他重新明確了自身定位,迅速在技術攻關中展現出專業優勢。
轉眼間,便到了準備進場試驗的階段。
這段時間,出差用的行李箱不時出現在辦公室,好似在宣告:“我隨時待命!”
試驗場急需設計師提供緊急技術保障,盡管青年黨員小陸婚期臨近,但他依舊主動請纓前往。在試驗場上,他沉著冷靜地應對突發狀況,出色地保障了產品的試驗狀態。“關鍵時刻頂得上”,這是41所青年設計師交出的行動答卷。
初春時節,外場上不見盎然春意,入目之處唯有漫天沙塵。為保障產品試驗順利進行,四名青年勇毅當先,率先抵達。他們全然不顧惡劣的天氣狀況,白天進場測試,晚上復盤總結。一切只為試驗成功。
試驗逐漸臨近,青年設計師小王堅定地說:“雖說心里多少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底氣,因為我們做足了準備!”
“年輕的活力果真能夠點燃整個團隊的激情。”張總不禁稱贊道。
終于迎來試驗。這天,肆虐了近一個月的風沙停歇了,天空晴朗無云,能見度極佳。“真是天公作美!”大家欣喜地說道。試驗按照既定程序有條不紊地推進。
信號傳來,全部數據達標!現場沸騰了!
風輕輕拂過落日余暉下的曠野,外場最前線,一張張青春的臉龐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他們眺望遠方的背影,定格出一支歷經錘煉、斗志昂揚的年輕隊伍。
而此時此刻,他們心中,滿是對下一次成功的堅定信念與熱切渴望。
一線手記:
在試驗場喧囂沸騰的剎那,我仿若窺見了青春最為熾熱的模樣。這支成員80%為90后的團隊,歷經幾百個日夜的拼搏,將“不可能”轉化為數據流里的完美曲線。當風沙止息、掌聲響起,這群年輕人已然轉身,奔赴下一場星辰大海——以創新作帆,以實干為槳,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中鐫刻下屬于Z世代的青春印記。(文攝/ 樊海寬 海報/ 杜宜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