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眼前林林總總的儀器以及錯綜復雜的線纜,首次執行外場任務的小周摘下眼鏡,輕輕揉了揉雙眼。他驀地想起剛進入航天二院25所時,師父曾對他講過的話:“在戈壁灘上,能品嘗到3種‘味道’——迎擊風沙的‘苦’、校準數據的‘酸’、期盼成功的‘甜’”。
“咱得像這‘刺’!”
正午時分,試驗場酷熱難耐,好似一口燒紅的鐵鍋。強哥蹲在設備投下的陰影里,防沙服領口汗漬又增厚了一層。風力逐漸增強,小周抱著檢測報告,腳步踉蹌地跑了過來。
“強哥,氣象預報顯示兩小時后有強風揚沙天氣!”強哥抬頭望向觀測塔,只見塔頂的風向標飛速旋轉,變成了一個模糊的圓盤。“去把備用帆布取來,嚴嚴實實地蓋在測試機柜上,四個角都用沙袋壓緊。”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小周和小楊兩人趕忙一同去加固設備,強哥則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擺放沙袋。完成加固工作后,強哥從身旁拾起一塊龜裂的駱駝刺根,根須上還附著沙土。
他面向兩位年輕人說道:“你們瞧,這刺根扎入沙中10年,才得以長出3片葉子。”他將刺根插在儀器旁邊,其影子在沙地上映出一道倔強的直線,“咱們就得像這刺一般,扎得足夠深,方能長成茁壯的大樹。”
“手搓”設備搭橋
午后的帳篷里,隊員們正在排查故障。小楊重新校準儀器后,顯示數值在標準線附近徘徊,他低頭又開始了新一輪測量。
戈壁勁風驟起,掀起帳篷一角,沙粒趁機鉆了進來,順著防沙服的縫隙直往他脖子里鉆。他下意識地整理了一下衣領,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終于理解了為何強哥工裝上的汗漬總是難以洗凈——那是無數次趴在產品旁校準數據時,汗水蒸發后留下的結晶,比世間任何寶石都更加珍貴。
強哥湊過來,指間的鉛筆在操作臺上敲出“嗒嗒”聲,“要解決問題,咱們得先做個‘小東西’出來。”
外場的資源有限,但這些并沒有難住強哥,他很快就利用手頭僅有的資源巧妙制作了簡易輔助設備。“試試吧!”他淡定地說道。
“成了!”經過一番測試,小周激動地喊了出來,強哥“手搓”的簡易設備解了燃眉之急,讓排查過程得以順利推進。那一刻,小周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更是實踐與智慧的交融。
里外攜手克難關
一次試驗過后,經數據分析后反饋,產品數據有波動。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但所有的外場隊員都繃緊了神經。
小楊凝視著屏幕上起伏的波形,仿佛在追蹤一條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蛇;強哥趴在設備艙口,憑借著手電筒的光束,在電路板上仔細觀察;小周舉著放大鏡的手微微發抖,戈壁的熱風猛撲在護目鏡上,遠處,風車葉片轉動的節奏恰似他加速跳動的心臟。
“咱們得跟所里聯系一下,看看能否復現。”強哥的聲音從艙內傳了出來。隨后,他便與所內取得聯系,著手搭建復現平臺,并邀請專家一起討論。外場與所內群策群力,最終成功解決問題。
小周和小楊如釋重負。歷經反復嘗試才終于找到問題所在,他倆百感交集。強哥說:“咱們解決問題就是要不斷地提出想法、驗證想法直至找到唯一解,這盼頭,甜著呢!”
伴隨著產品重新裝機時金屬碰撞的“咚咚”聲,小周忽然懂了師父說的三種“味道”——風沙打磨出是鋼鐵般的傲骨,數據錘煉出細致入微的匠心,“盼頭”孕育出石縫開花的勇氣。這些獨特的“味道”在舌尖縈繞,比戈壁灘的沙棗蜜更令人回味無窮。
風沙再度揚起,小周卻感覺這風中彌漫著果香——遠處的沙棘果漸漸泛黃,宛如工裝上的銅紐扣一般。他掏出工作手冊,在封底寫下:“戈壁的沙粒宛如磨石,數據的曲線恰似墨線,而我們所品嘗的‘味道’,正是星辰歲月饋贈的佳釀。”
一線手記:
航天屬于“復雜巨系統”工程,在濱海灘涂、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等地,萬千航天工作者堅守崗位,與惡劣天氣“爭分奪秒”搶進度,千方百計“見縫插針”擠時間,為每一次任務傾盡全力。這是歷經風沙磨礪的鐵骨,經過數據淬煉的丹心,飽含期盼凝聚的勇毅。那些有關堅守、犧牲與傳承的故事,才是“中國航天”最為生動的注腳。(文/李文昕、周琛凌、楊睿 攝/關虹、崔振猛 海報/張彤、杜宜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