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的試驗艙內,悶熱得像個蒸籠,汗水順著安全帽系帶一滴滴砸在地上,屏幕上閃爍著復雜的波形圖,耳機里,總體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焦灼,“趙工,信噪比讀數穩定嗎?”第一次獨挑外場試驗重擔的青年隊員小趙攥緊了拳頭,她的指尖因緊張而冰涼,顫抖著聲音回答,“目前一切穩定。”這是她來到外場的第一百多天,首次來到外場的興奮早已褪去,此刻,只有一個念頭無比清晰——指標參數容不得一點“差不多”。
冰雪考驗:從“差太多”到穩住陣腳
一年前,剛畢業不久的小趙還是個貼著“小白”標簽的新人,距離一名獨當一面的設計師仍然“差太多”。當接到參與重大外場試驗任務的通知時,她激動得徹夜難眠。然而,外場遇到的困難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高原的烈日把設備烤得燙手,刺骨的風雪又能瞬間讓天地陷入一片蒼茫。最刻骨銘心的是新春前夕那幾天,暴雪封山,試驗車隊寸步難行,任務節點卻近在眼前。“不能等!”小趙和隊友們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踩著沒過小腿的積雪和厚厚的冰霜,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上山,在風雪呼號中完成了關鍵的通信測試。黎明時分,當手電筒的光柱刺破黑暗,也刺破了她內心的忐忑。“振哥說得對,”她想起師父臨行前的叮囑,“對我們來說沒有‘差不多’,設計、測試、排故,每一步都得扎扎實實、完美無缺。”
試驗任務如期完成,總體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小趙下意識摸了摸掛在身前的工牌,感覺身上的“小白”標簽歷經磨礪終于即將脫落,心中第一次涌起如此強烈的篤定,她的聲音不再發抖,像夜間在山路中看到了指明方位的北斗星,只有穩穩的踏實和安心。
難題破壁:風雪夜里的算法突圍
剛過完新年,考驗接踵而至,試驗基地再次突降暴雪,此時團隊接到緊急指令,通信信號出現波動,必須火速排查問題所在。試驗艙外,積雪沒過腳踝,踩上去咯吱作響,試驗艙內,氣氛凝重,團隊圍在一起梳理故障樹,決定從“時間”這個通信的基石查起——先查提供基準時間的供時模塊硬件,再查依賴時間的同步算法軟件。
小趙盯著密密麻麻的測試報告,冰涼的手指依然在鍵盤上熟練地敲擊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排查依照方案有序推進著。終于,隊員小楊興奮地喊道,“找到了!算法的參考時間基準有微小偏移,修改驗證一下!”小趙立刻配合,“硬件排查沒問題,鎖定算法,改完我們模擬驗證!”
風雪依舊,但試驗艙內的陰霾氛圍一掃而空。修改、驗證、再上線……當“數據鏈路恢復正常”的消息傳來,小趙才長長舒了口氣。她走出試驗艙,望著雪地上雜亂的腳印延伸向遠方,產品天線在風雪中穩穩矗立,金屬外殼泛著冷冽而堅韌的光澤。那一刻,她深刻體會到,所謂“領跑”,就是在風雪中依然能精確校準方向。
星鏈接力:點亮協作的璀璨星空
幾個月后,新的試驗任務下達,這次,小趙身邊多了一位同樣年輕的“戰友”——小云。面對前期數據核算的“瓶頸”問題,兩人一度陷入了僵局,厚厚的參考資料堆在桌上,小云眼下掛著淡淡的愁緒。“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呢?”小趙的聲音打破了壓抑的沉寂。她調出屏幕中自己利用晚上時間整理出的歷年鏈路數據圖表,幾個刺眼的紅色異常值被重點標出。“看這里,結合環境因素,我們再想想?”思路豁然開朗,最終形成的技術方案只有精煉的三頁紙,背后卻是十七個版本的反復對比推敲。小趙在記錄本扉頁上畫了個俏皮的衛星簡筆畫,小云笑著在旁邊添了道微笑的弧線。
“這才剛開始呢,咱們繼續加油。”小云合上記錄本,望向窗外在風中搖曳的梧桐新葉。
“嗯,下周開展仿真驗證,”小趙微笑著點頭。路燈亮起,勾勒出她們并肩走向試驗場的剪影,這剪影,正是外場青年最美的姿態,既能伏案推演星辰軌跡,也能直面風雪丈量蒼穹,他們懷揣著仰望星空的浪漫憧憬,更踐行著腳踏實地的執著堅守。
在航天青年的成長之路上,“差不多”是禁區,“差太多”是起點。而無數像小趙這樣的熱血青年,正以永不懈怠的奮進姿態,一步步校準著自己的航向,奔向那片永遠有未知星光等待的奧妙太空。(文/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