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
“創新不在云端,而在問題里。每一個堵點都是突破的起點!”
“今天我們在模型庫種下一顆種子,明天它必將長成支撐航天強國的參天大樹!”
這是航天二院706所MBSE數字化研發團隊的青年們平日里最喜歡說的三句話。從行業空白到技術新路,隊員們積極響應裝備數字化發展要求,成功搭建產品級數字化研發平臺。
打破心理枷鎖,邊干邊學習
當前,全球數字化轉型浪潮席卷而來。對于企業而言,這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發展的必答題。從裝備數字化發展戰略出發,團隊開啟了探索研究相關產品數字化研發之路。實踐中,現實遠比想象更艱難。從行業技術發展來看,MBSE技術多應用于體系級或系統級研發,而在產品級MBSE領域相關實踐經驗少之又少。這意味著,研發團隊要做的不是跟隨,而是探索出一條新路。
項目初期,團隊感覺被一道“天塹”阻隔:缺乏專業建模知識、工具鏈不健全、模型庫幾乎一片空白……面對困境,團隊靈魂人物安老師的一句話點燃了大家的斗志:“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這句話源自《改造我們的學習》,卻成了項目團隊最真實的寫照。干,就對了!
“從黑盒視角到灰盒視角再到白盒視角,規范系統建模過程,通過系統模型承載全部設計信息。”大家很快確定了建模技術攻關方向。啃文獻、學標準,鉆研建模理論和方法,工具書幾乎被翻爛;白天調研取經,晚上推演復盤,憑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大家硬是在三個月的時間了“啃”下了系統建模這塊硬骨頭。團隊成員不僅突破了技術瓶頸,更打破了“不可能”的心理枷鎖。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如果說系統建模是攀登珠峰,那么接下來的集團公司數字航天重點項目申報,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項目團隊逐字研讀集團公司相關文件,在字里行間尋找“創新密碼”。大家全面梳理已經積累的研究成果,用標簽標注出“技術尖點”和“轉化斷點”,反復打磨申報方案。最終,項目通過評審。“我們要打造的不僅是一個平臺,更是航天裝備研發的‘數字新基建’。”團隊成員小李驕傲地說。
項目啟動后,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平臺研發需要打通系統、結構、電路、軟件多專業壁壘,而傳統研發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就像一道道看不見的圍墻。關鍵時刻,安老師又帶領大家開展“頭腦風暴”:每周四下午,所有專業組帶著“手術刀”來開會研討,大家直擊業務痛點、敢于向自己開刀、向“專業孤島”開刀、向思維慣性開刀。正是這種“破界”精神,團隊在6個月內突破MBSE工程化應用關鍵技術,頂住了進度和技術的雙重壓力完成了平臺研發,以優異成績通過驗收并獲評集團公司2023年度優秀數字航天重點項目。
考驗接踵而至,我們無所畏懼
平臺建成只是開始,真正的考驗是應用落地,團隊又開始了產品試點工作。通過構建“培訓-實戰-迭代”三位一體的試點實施路線,邀請行業專家開展10余次專項培訓,組織設計師在數字化環境中“真刀真槍”演練。
“在實際產品型號中應用MBSE相關成果、充分暴露問題,給數字化研發模式蹚雷、踩坑。”為使MBSE相關成果發揮實效,安老師和小李迅速組建MBSE實施團隊,在產品中開展基于MBSE的全流程驗證實施工作。在試點應用中,平臺展現出驚人潛力。相較于傳統過程,團隊能夠通過平臺解析系統模型自上而下發布分部件設計要求,還能夠通過平臺將分部件設計結果自下向上融合至系統模型,實現基于模型的需求追溯和閉環管理,從源頭提升產品論證分析和設計質量。
“以前都是手動建模和賦值,現在能夠自動生成模型和參數提取,效率大幅提升!”結構設計師小何如是說。截止當前,試點應用通過MBSE平臺已沉淀出多種典型產品的系統模型和基礎模型庫,為產品數字化研發模式奠定了應用基礎。在1次系統建模過程中,設計師經歷了116次模型迭代,構建了1267個基礎模型庫,制定了多份數字化開發相關規范,相關成果已在多個產品推廣應用。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艱巨任務,這支年輕有活力、敢為人先的青年團隊始終相信:數字化模式探索過程中,走過的彎路都是寶貴的經驗教訓,在數字化轉型的征程上,最動人的創新永遠源自曲折的實踐中。近日又傳喜訊,團隊成功申報數智工程示范項目,正在全力以赴地試點推廣數字化研發模式,為706所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