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想象成是拍照,不過是用數學模型和算法,把物理世界模擬到‘相機’上去。”航天二院207所綜合模軟組的副總師娟姐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
傳統的照相機只能捕捉可見光,而這個團隊研制的軟件平臺模擬的不只是圖像,而是輻射、散射……一切復雜環境下能被“看見”的物理現象。
一支為成果轉化而生的團隊
“我們這個組,本質上是為了成果轉化而生。原來大家都是做理論的,但現在更像是走到了一線。”娟姐說。207所原本主要從事散射輻射特性的理論研究,直到近幾年,這個專門負責軟件平臺和成果轉化的綜合模軟組才應“需”而生。
團隊的工作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還要在實際需求下不斷迭代更新。“以前這個行當離需求有點遠,現在如果想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要扎到一線去了解需求。”娟姐說。
拿他們近期正在攻關的這項需求來說,團隊成員小玉介紹,就像要畫一幅“清明上河圖”,既要繪制出規模宏大的場景,還要用細膩的“筆觸”,將光照變化、天氣效果、地形地貌、目標運動等全方位仿真出來。
“原來我們算一幅圖可能需要很久,經過這個技術攻關之后,速度就能成倍提升。”效率提升背后,是整個團隊攻堅數月的努力。
從地面到海洋,類似的技術難題還有很多。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綜合模軟組的15人分屬光學、電磁、遙感等不同專業,有博士、有“老將”,也有剛剛從學生身份轉變為工程師的“新兵”。
“正是這種多學科的碰撞,才能產生解決復雜問題所需的火花。”娟姐說。
要把世界“搬”進軟件
就得親自走進它
從理論研究到實際應用的路,并不平坦。
每年,團隊都有成員前往外場。從雪原到戈壁,他們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大家尋找最貼近仿真需求的素材,有時這個過程要持續一兩個月。
“在鹽堿地的時候,洗澡水都帶有鹽堿性質,滑溜溜的。”小杜回憶起外場采集數據的經歷。最艱苦的時候,他們住在帳篷里,甚至直接住在車里。而這些都是軟件開發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把現實世界“搬”進軟件里,就得走進它、體驗它,到各種極端環境中去獲取第一手資料。
用小杜的話說:“我們都能苦中作樂,因為最終采集到的數據是非常珍貴的。大家完成任務后,每個人的開心都是發自肺腑的。”
想做這個行業的No.1
“這個組很年輕,但我們肯定是想做這個行業的No.1,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文化。”娟姐的話道出了這支隊伍的雄心壯志。
去年,團隊接到一項任務,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時間緊張,難度巨大,技術路線尚未完全清晰,團隊查資料、討論方案,經過4個月的攻關,最終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
對此,小林說:“更多時候,我們是自發地想提升能力,這是一種自驅力。”這種自驅力,讓團隊在科研一線不斷突破自我。壓力陡增時,“心理按摩”便顯得格外重要。
小玉是2020年從中國科學院畢業后加入團隊的。“我剛來那會兒,有點迷茫,是娟姐幫我找回節奏。她不僅教我怎么分析問題,也告訴我航天人該有的責任感和堅韌。”小玉說,“現在我們不僅是師徒,更是好朋友、好搭檔。”
去年秋天,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團隊成員們突然興起,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夜爬西山。大家相互攙扶、彼此鼓勵,一路談笑風生。
“當終于登頂鬼笑石,俯瞰京城璀璨夜景的瞬間,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喜悅與滿足。”小樂回憶。
從立項到成果轉化,如今,團隊研制的軟件平臺已經成為支撐各一線應用單位數據產品建設的重要工具。
“用戶會提前用我們的軟件算完,再去做實際測試,這樣能大大降低成本。”入職不久的小任回憶,那是他第一次去用戶單位部署軟件,那種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實際應用的成就感,讓他至今難忘。
“安全可靠、長遠發展——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小任說,“這種為國家貢獻力量的使命感是無可替代的。”